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专业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简介:雕塑专业是云南省开设最早、最为完善的雕塑教育、创作、人才培养的传统专业。在云南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著名留法雕塑家廖新学先生倡导下,由著名雕塑家袁晓岑、张元真、许章衡等创建于1959年,2020年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师资队伍:现有在职在编教师8人,其中硕士6人,学士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助教2人,教师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 培养目标: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艺术表现和艺术审美规律,掌握以泥塑为主的传统雕塑技法,掌握运用木、石、陶等材料和数字技术进行具象及抽象圆雕、浮雕造型的专业技能,掌握对传统技艺的当代继承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及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构成,符合专业要求。 教学成果:近三年学生在校期间先后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入选国家级、省级展览多项。毕业创作在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王子云艺术奖评选中获得优异成绩。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中雕塑系师生制作完成的《七彩云南》彩车荣获最高荣誉《华美奖》。
霍波洋
1956年生于中国沈阳。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7年任教于韩国圆光大学雕塑系为期一年,现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委员,沈阳市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委员,鲁迅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系主任,北京艺鸣盛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特邀艺术顾问。 公共艺术: 2005年《狼牙山五壮士》高14米(河北保定) 2005年《皇太极》沈阳清皇太极陵(中国沈阳) 2000年《国风》(主创)建设完成于北京西客站南广场(21m×15m) 1999年《“九一八”纪念馆主体建筑浮雕》(60m×14m)主创兼主持制作(中国沈阳) 1999年《生命树》(主创)立于北京长安街中央教育电视台前(5x3m)(中国 北京) 获奖作品: 2004年《国难》获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评比优秀奖(中国沈阳) 2004年《国风》(主创)获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评比优秀奖(中国北京) 1992年《边区速写》获“5.23”全国美展铜奖(中国美术馆) 1989年《赵一曼》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中国美术馆) 1987年《和平颂》获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评比优秀奖(中国 抚顺)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1938年成立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组,是今天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源头和令人永久骄傲的精神动力。雕塑系于1951年成立,是新中国最早的雕塑艺术教学与创作单位,它以培养高水平的雕塑创作、教学及科研人才为主要目标。坚持社会主义的文艺思想和办学方向;坚持“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和鲁艺的光荣传统;坚持民族文化传统的当代融合与传承;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建立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现实主义雕塑教学体系,并且以具有东北特点的具象雕塑流派方式与面貌而著称,以整体而恢弘的艺术教学主张及对于雕塑基础造型能力的侧重为其重要的教学方向与训练手段。尤其在具象雕塑的教学、创作传统与当代艺术的国际视野紧密地结合方面,形成了富于时代特征、拓展与探索并举共进、传统优势与创新意识同构的、富于自身特色和面貌的教学团队及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内容。并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有效地体现出雕塑语言及传统造型特色在不同领域所呈现的种种优势和开放性的转化以及适应能力。立足当代艺术的语境;推动艺术与社会的相融。